來源:光明網—理論2019-08-05 11:48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
作者: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 王炳林
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也鑄造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創造輝煌業績的精神支柱。開展革命精神研究,用革命精神引領人、感染人、鼓舞人,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一、革命精神的內涵
革命精神是指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政治覺悟、意志品質、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不斷造就各種崇高革命精神的文明史。
認識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至少要把握好三個關系。一是從精神主體上把握好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二是從時間范疇上把握好革命與建設、改革的關系;三是從宏觀上把握好革命精神整體與具體精神形態個體的關系。
二、革命精神的分類
根據革命精神形態主體不同,可以將革命精神劃分為地域類、事件類、人物類等。根據革命精神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不同類型的革命精神,其形成發展、內涵界定、功能發揮等都有所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分門別類,開展專題研究。
三、革命精神的基本特征
目前,對于各個具體革命精神形態特征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從整體上概括各個具體革命精神的共同特征還有待加強。各種革命精神作為一個歷時長久、不斷完善的精神合集,其區別于其他思想觀點和宣傳口號的共同特征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精神內涵具有高度概括性;二是精神主體具有明確標識性;三是精神形態具有持久穩定性;四是精神效果具有向上引領性。這四個特點也可以作為衡量一種精神形態能否納入革命精神范疇的重要標準。
?